能敏銳查覺出異常,
是感管師的重要特質。

李桂珠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小組小組長

1985年醫院成立感管單位,我是當時第一位感管師,當時我們還用打字機打報表,甚至先手寫再送印,印象更深刻的是1988年感管納入醫院評鑑後,初次評鑑只有我一個人負責,幸好一切順利。

我是1982年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擔任護理師,1985年8月獲醫院推選至台北榮民總醫院參加院內感染管制培訓,有幸因此接收到專業知識,之後一步步在工作中學習,收案、讀懂病例、了解法定傳染病⋯等。早期沒有經歷感管師考試,算是「就地轉正」,隨後制度愈來愈完善,學會成立後我也積極參與課程訓練,尤其當時本院沒有感染科醫師,可說是真正的單打獨鬥。專業是不是夠紮實?這一點騙不了人,考到證照只是入門,具備「感知異常」的敏銳才是感管師最重要的特質,而從發現問題,到跨部門有效溝通、落實政策要求,靠得是專業能力。

醫學講求實證,推動感管政策前要說明理由,並能令人信服,同時要了解實際執行的難處,對工作同仁懷有同理心。比如擔心染疫「是否該戴好幾層手套」,這時提供正確防護建議,一線同仁也會感覺到被關心而不是被要求;另外像是非醫療專業的工作者 (如清潔人員),強制性要求不是好方法,要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與對方溝通讓對方理解並願意配合。

我想說,感管師不是只坐在辦公室做事,而是要到現場走動式管理,深入全院,幫忙發現問題,共同尋求改善,絕不是檢查或糾錯的角度從事感管工作至今,因為執行感染管制業務需與醫院各單位溝通協調外,因工作之需要會認識其他醫院感染症專科醫師或感染師、與衛生局與中央衛生主管機關,也會有業務上往來這些人最後多成為好朋友也是我工作後盾,所以「全台灣都好有朋友」是我最大的收穫,除了同行好友互相交流打氣,家人更是後盾。像2020年剛發生Covid-19疫情的第一年除夕,早上7:30分與院長開防疫應變會議,請先生開車親自載我送檢體至疾病管制署中區實驗室,再回家準備年節拜拜(年還是得過),然後又回醫院處理疫情;傍晚6:30,辦公室電話響起,是值班同事的孩子打來問:「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吃團圓飯?」因為我家離醫院近,就催她先走,那天等我離開時,整個醫院都暗了外面店都關門。的確是過了個很難忘的年,但我不是特例,還有許多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