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細節、觀全局,
感管必不可缺的是
管理能力。

馮長風前臺北榮總 感染科主任

我在學生時期就對微生物很有興趣,所以後來做住院醫師時選擇了感染科,又赴英國倫敦大學倫敦醫院醫學院攻讀醫用微生物學,以便結合臨床做點學術研究。

在現有制度下,感染管制不太能為醫院增加收入,但這個專業的長處是能綜觀全局,需要大量管理知識,比如追蹤感染源、抗生素管理⋯等等,視線不在一科一室,而要眼觀全院,善於跨科部溝通,所以不少感管同儕最後肩負行政職務,擔任醫院院長、副院長;同時,各醫院設置的感管單位通常至少由副院長主持,由上而下,有利於跨部科的統籌指揮。

提到「感染」,無論是臨床治療或感染管制,都得練就從蛛絲馬跡到破案關鍵的偵探能力,包括第一時間發現異常、迅速分析原因、及時阻絕問題擴散等。我在擔任竹東榮民醫院副院長時,有一次院內出現諾羅病毒群突發,這個病毒和水污染有關,後來我們循線調查後發現源頭是院內賣水果、小菜的攤販,自此杜絕入院販售食品。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感管未必都是「大事件」,感管同仁平時要採樣、監測院內各項數據,在沒有群突發事件的日常狀態也十分忙碌,時常需注意到一般醫護人員看不到、不在意的小細節。然而細節正是關鍵,感染管制發展至今,成長進步往往也伴隨一些痛苦教訓,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1995年北榮瘧疾事件。

當時放射線部門主管因成本考量,電腦斷層注射筒、螺旋導管並未採取「一人一套」的原則,使得一位剛由非洲奈及利亞返國的患者檢查時,病患含有瘧原蟲的血液回流,進而污染整個注射筒顯影劑,導致後續受檢的6名患者感染瘧疾,並造成4人死亡。此事件後續經司法審判,有長官被判刑,更有負責操作的住院醫師疑因心理壓力,於事發2年半後自殺。

此次事件震撼了整個醫界,榮總也得到了一個慘痛的教訓,之後便嚴守顯影劑導管更換程序,醫療器械的消毒程序也嚴格把關,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另外,在此也想說一件北榮感管同仁都該感到自豪的故事。2015年5月,感管室接獲通報,有4人血液培養結果為Ralstonia pickettii,迅速展開病例收集、實地訪查及採樣,約一周時間培養結果確認是20ml 小包裝注射用的生理食鹽水遭到污染,導致R. pickettii 培養陽性個案異常增加,且同一批號的產品已流向全台9家醫院與診所。除了北榮停用同批號產品之外,及時通報主管機關先將污染產品下架,避免更多的病人受害。

時至今日,大家對感染管制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識,相關政策、管理及執行等細節也逐漸完善。然而各醫院條件不同,有些無法提供感染管制醫師理想的發展環境,造成人力吃緊,長此以往,若只為滿足評鑑需求用人,絕非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