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年輕人未來,
才有戰力守住感管防線。

莊銀清前柳營奇美醫院院長

當年選擇感染科時聽到一句話:「感染症醫學會都是白頭髮的」因為那時感染症都被治好,沒病人也就等於沒前途,自然沒有黑頭髮的年輕人走這條路;沒想到過了快30年,現在開會時放眼望去還是白頭髮的多,大概還是因為沒前途。

那時的想法很簡單,做有興趣的工作就好。我在北榮受訓後回台南,是成大唯一的成人感染科醫師,所以有較多的機會參與公共事務,而傳染病的確有南北差異,比如南部流行的登革熱,我也因此有條件接觸不同的傳染症。而在教學研究臨床工作之餘,還想參與公共事務(比如幫忙處理別家醫院發生的類鼻疽事件等等),也要醫院支持,尤其私人醫院更不容易,所以我的運氣還算不錯,可以做「不一樣」的事,會讓人更有動力。

其實感染事件如果沒有在源頭處理好,一旦擴散會更難處理,也可能影響自家醫院或更多民眾,所以跨院合作、互通有無,我想是同行都有的共識。

感染管制工作當然不只疫情,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是抗藥性議題,疾管署多年來也持續跟進,包括制度建立(如抗生素管理)、抗藥性監測調查,很多成果也推展到醫院及社區民眾,這也是我們當前的重要工作。

要說職涯中的大事,我們這一代都免不了要提及SARS。當時不只忙正事,小道消息也造成不少困擾,比如我在前往高雄長庚開會的半路被call回奇美,只因為記者誤傳「奇美醫院十樓全黑,因院內感染關床?」其實那一層是行政辦公室,為了有效澄清,院方特別選在十樓的兩棟樓間空橋開記者會闢謠。

而到COVID-19,我們不只對突發疫情更有應變能力,溝通也從打電話進步到視訊會議,效率大提升,這次疫情期間多項數位工具的應用,也是一大進步。

說起台灣感染管制發展,SARS的確是一項推動力,其後面臨多次傳染病(如禽流感)處理得宜,以及這次COVID-19前期應變效率,都離不開SARS後的生聚教訓,尤其是經過充分訓練的防疫醫師,能迅速掌握疫情變化,讀資料、提建議,建構基礎知識。

然而這波COVID-19持續3年之久,確實令人身心都超負荷,感染管制工作壓力升級更與報酬不成比例,難免有人倦勤離開,也影響年輕人投入的意願。

感染管制應該是國家級的議題,疾管署的權責與預算有限,應該升級,以更宏觀的角度來因應未來挑戰。尤其人才培養是基礎,這不是喊喊口號就有用的事,人從哪裡來?還得看錢從哪兒來!推展感染管制工作要求醫院買單,必然會因各醫院財務狀況不同,反應出不同的執行品質;而落到個人選擇,工作成就感雖然未必與薪酬畫等號,但它是後盾。我們這群白頭髮的可以不在意,但必須給年輕人樂觀的未來,才有戰力守住感管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