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管制
是需要投入大量
資源的常態工作。

黃立民台大兒童醫院院長

在我完成兒科訓練,選擇次專科時,感染科正進入快速發展期,不斷有新藥、新疫苗問世,尤其疫苗多為兒童開發,直到近十年才開始轉為成年人發展疫苗,這也和高齡化趨勢有關,所以現在成人感染科也要懂疫苗了。另外,許多技術發展也與感染症有關,比如可偵測出極少量基因的PCR,之後也用來檢測人類基因。

因此在我職涯的前20年剛好是小兒感染領域的黃金時代,而且對我來說,感染症無論是臨床看病或研究工作都很有趣。看診時要從症狀表現猜對病因,不但要判斷出是細菌、病毒還是黴菌,更要準確判斷是哪一隻病原,才能對症用藥。因為檢驗費時,而且不是每次都能檢驗出結果,尤其是用過抗生素的病人。

除了臨床看病,感染科也很好從事研究工作,因為了解微生物就能破解生命運作的奧秘。我很喜歡研究病毒如何控制細胞,很多細胞的基因功能是在研究病毒時發現的;例如致癌基因,有些病毒會使感染細胞無限複製,如同癌細胞的癌化現象,反推回來,代表病毒破壞了細胞內原本的抑癌基因,由此或許就能解答致癌與抑癌的基因機制。

我大約是1988年開始走小兒感染科,當時感染科、感染管制在台灣剛起步,台大醫院感染科只有謝維銓、張上淳兩位醫師;之後陸續發展,台大感染科醫師及感染管制人員增加,小兒感染沒有參與院內感染管制事務,直到2003年SARS爆發時,由於兒科大多是病毒感染,成人則多是細菌,所以我們常和病毒打交道,也得動員起來、參與抗疫。

在SARS之前,1998年的腸病毒大流行直接與兒科相關,但腸病毒主要在社區傳播,雖然也衝擊防疫體系、引起民眾恐慌,但對醫院感染管制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SARS卻主要在院內傳染,因為SARS病毒深入下呼吸道,病人在醫院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如抽痰、插管)造成深處的病毒散播出來,醫護人員首當其衝。

我們以前常說:要把每個人當成危險來處理。但多數時候並沒有真正在意,直到SARS之後,所有人都認知到感染管制是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的常態工作,保護病人,同時也要保護醫護人員。

經過SARS洗禮,台灣感染管制措施更上軌道,大家也更警惕新興傳染病,抗藥菌議題也受到重視,而且抗生素使用和抗藥菌問題其實更難解。

十年前感染是兒科次專科的熱門選擇,但最近5、6年明顯衰退,主要還是考量到待遇和生活品質,感染症面臨新藥發展瓶頸,感染管制工作負擔重又無法保障收入,很難吸引年輕人投入。

簡單一句話,感染管制不能是無償工作,比如明訂每位住院患者每天10元列為感染管制費,讓醫院有預算用來保障感管人員的待遇及提升感管工作品質。要做這一點其實不難,關鍵在於要有高層重視、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