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瑛瑛台大醫院感染管制護理師
我是由急診轉任感管師,當時參加衛生署的培訓計畫,2周課程再加上馬偕醫院實務參訪,就勇氣十足的上任了,想著上面還有2位學姐,可以慢慢學習,結果不到1年學姐都離職了,被動變成最資深,還臨時派我去南部醫院當講師,對一個菜鳥而言,只好拼命讀文獻、準備資料。後來發現,這一行本就是終身學習之旅。
踏入感管領域後,發現視角愈來愈廣,不只是了解一個專科、也不只是醫療問題,而是多面向的,涉及院內各單位分工、聯繫溝通,還有跨院及衛生主管機關的交流合作;同時要不斷拓展相關知識,例如了解新的醫療措施,才能與臨床有效溝通並提供建議。
在和年輕感管人員交流時,有時會聽到「依長官指示」,我的想法是要「據理力爭」,相信自己的專業,用科學證據說話,無論是臨床同仁或長官自然會肯定並相信我們的專業。
臨床工作同仁的警覺及參與,對於感管業務的推行有相當大的助益,例如某科別病人術後發生黴菌感染,外科同仁感覺不對勁,找我們去檢查開刀房的空調,果然查出問題,而重新制定維護空調系統的SOP。SARS時就更有感,雖然有制定相關SOP及教育訓練,然在單位首次收治病人時,我們仍會親臨現場把關,大如病人進出路線、小到個人防護裝備穿脫細節等,以確保工作人員及環境安全。而相關政策及SOP都要和執行單位共同討論,依現有的科學知識及臨床實務來訂定,重點是要落實執行不是寫來給長官看的。
我們的工作很細節,要深入醫院每個角落,制定及推行相關感管政策並參與疾管署政策修訂及推廣作業;藉由個案的偵測、統計報表分析,進行異常事件的處理及改善作業;了解工作人員落實感染管制政策之遵從度及困難。比如醫院都有供應室或內視鏡室,負責重複性醫材的滅菌或內視鏡的清洗消毒,但有些科部會自行處理小量器械的清洗消毒,所以要先請總務室列出全院所有滅菌鍋及內視鏡使用單位,再一一了解各部門的處理流程,確認全院達到一致性的品質要求。當發生感管異常事件時,藉由調查發現缺失,針對問題逐一檢視改善,避免日後發生同樣的事件。透過系統化管理,希望讓感管觀念及作為融入臨床同仁的日常工作中,而不只是因為特定目的(如評鑑或查核)。
早期感管人員有限,各院間感管品質落差甚鉅,直到學會成立後,感管師培訓也步入正軌。除了一定時數的教育訓練,也要到醫院接受1∼3個月不等的實務訓練,並通過筆試及口試方能取得證照,同時疾管署也持續進行各種感染管制品質提升計畫(如預防血流/傷口/泌尿道/傷口等感染、手部衛生、抗生素管理等)、舉辦研討會、每年修訂感管查核條文等,在官方與民間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今天的成果,也希望我們能持續精進,以提升各醫療機構的感管品質,保障病人安全,並有充分的準備來面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