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上淳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
回首30年前,1988年我在台大醫院完成5年住院醫師訓練後即升任感染科主治醫師,從第5年住院醫師開始就在謝維銓教授的引領之下,全面參與了台大醫院感染管制小組的各項工作,1989年即成為台大醫院感染管制委員會的委員,1990年應邀開始擔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感染管制委員會的委員;1991年擔任羅東博愛醫院院內感染管制委員會的委員,1992年起也成為衛生署防疫處成立的院內感染管制諮詢小組的委員。一方面直接在醫院執行感染管制的第一線工作,另一方面也參與全國院內感染管制制度上的討論與政策建議。當年我就讀博士班的研究主題就是抗生素抗藥性的議題,也在謝教授的指示下,統計分析了台大醫院自1981年以來完整的全院院內感染監視調查資料。因此在相關的學術研討會中,多次做了院內感染、抗生素抗藥性細菌彙整資料的報告與分享。
於此同時,在幾個醫學中心主要負責或從事院內感染管制工作的成員認為國內也應該有一個專業的學會,因此我們一起推動成立「院內感染管制學會」,並因當時於醫院從事院內感染管制工作者包括醫師、護理師及醫檢師,因此從一開始就納入此三類人員。在推動發起時,我參與了包括組織章程的擬定、發起人會議、成立大會(1993年12月12日在台大醫學院501講堂)等各項工作,對於學會成立後如何顧及各類人員的專業發展、各區域的均衡發展、尊重原已運作良好的各區感染管制聯誼會等均多所考量,因此,組織章程的內容從一開始就注意了許多細節的規劃。當時,衛生署院內感染管制諮詢小組的召集人(也是當時感染管制界最資深的大老)謝維銓教授很謙虛,且以提拔後進的精神婉拒擔任創會理事長,理事們便推選出呂學重主任為第一屆理事長,我除了被選為常務理事,也擔任專業發展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於此委員會主導建立了「感染管制師」的甄審考試制度、訓練醫院認證、考試資格、專業證照之延長認證條件等重要的典章制度,為感染管制的專業制度建立了重要而良好的第一步。而後搭配1995年開始的醫院評鑑感管組的評鑑條文要求,使得各級醫院均必須加速院內感染管制的軟硬體設備與制度的建立以及專業人員的聘任,也因此感染管制專業人員開始受到初步的重視。
2002年起,疾病管制局請我擔任醫院感染管制分區輔導計畫的主持人,連續幾年下來,除了輔導中小型醫院、精神專科醫院去完善各院的感染管制工作,更建立了日後地方政府的年度感管查核制度,使得各級醫院除了3年一次接受醫院評鑑外(後來改為4年一次),亦需每年接受由衛生局與所聘請專家的檢視,而學會舉辦的各種活動也成了所有感管人員學習成長、交流的重要平台。
此外,當年的防疫處除了成立院內感染管制諮詢小組之外,為了相關從業人員交流及專業知識傳遞,也在1991年開始發行「院內感染控制通訊」,後來經過幾次改名成為現今的「感染控制雜誌」,由原先的季刊改為雙月刊,並由開始的防疫處、疾病管制局為發行單位到後來感染管制學會為共同發行單位,成為學會的正式學術期刊,也讓學會的專業地位更向上提升。1993年起我擔任副主編至2007年開始擔任主編,編輯委員會由幾個醫學中心級醫院的感管醫師、護理師或醫檢師共同組成,每一期輪流由其中一家醫院的委員擔任執行編輯。30年來與所有編輯委員月復一月的討論、修改每一篇文章,見證了我們各家編輯醫院的努力,共同持續提升學會的專業形象。
在歷任理事長與理監事們的共同努力之下,30年來學會持續的成長、茁壯,其中當然有許多值得記載的歷史回顧。我認為整體而言,學會及所有成員對國家社會最大的貢獻,除了共同努力防範院內感染的發生,提升醫療品質,維護病人的安全之外,就屬對於傳染病防治以及重大疫情的控制了。學會成立以來,感管人員除了負責經常性的傳染病個案通報外,更經歷了2003年的SARS、2009年的H1N1新型流感,以及2020年至今的COVID-19全球大流行,我們在這幾次的疫災中都擔任了守護國人健康的第一線重要防疫角色,協助個案偵測、通報、隔離收治、防止傳播等工作,都是日以繼夜全年無休的賣命工作——這在最近3年的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中更是顯現無遺。這些默默的奉獻與付出,或許一般民眾、甚至許多醫療工作人員可能未能感受到,但相信主管機關應該非常了解。除了我們自己可以替自己大聲鼓掌肯定外,也值得全國人民對感管專業人員致上最大的敬意與謝意。
在過去幾十年中感管人員的辛勞與努力,或許未完全被看到,或許未受到該有的重視與肯定,但是展望未來,想想我們的工作對於許許多多的人是多麼重要、多麼有意義,還是應該自我肯定;大家也要互相加油打氣。除了繼續爭取各級長官對感管工作的重視,對於感管人員的實質肯定外,期許我們所有的成員再接再厲將台灣的感管工作持續做得很好,持續為病人、甚至全體國人的安全把關,也讓台灣的感染管制工作成果可以在全世界發光發熱。